返回

原子習慣 - Summary01 - |基本原理| 為何細微改變會帶來巨大差異?

|基本原理| 為何細微改變會帶來巨大差異? 出自《原子習慣: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》https://readmoo.com/book/210109063000101

目錄

|基本原理| 為何細微改變會帶來巨大差異?

以下是我從書中提取出來,對我來說,是不錯的句子。 全出自《原子習慣》https://readmoo.com/book/210109063000101

〈前言〉原子習慣改變了我的人生

  • 我進入丹尼森大學時。那是一個新的開始,也是在那個地方,我初次發現微小習慣的驚人力量。

  • 只要你願意堅持多年,起初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變終將像以複利計算一樣利滾利,滾出非比尋常的結果。

  • 唯一讓我進步的方式──我唯一做的選擇──就是由小做起。

  • 微小的習慣幫助我發揮自身潛能

  • 本書的骨幹是我所謂「習慣的四階段模型」──提示、渴望、回應、獎賞

  • 這本書探討的是不變的部分

  • 人很容易高估一個決定性瞬間的重要性,也很容易低估每天都做些小改善的價值

  • 本書的骨幹是我所謂「習慣的四階段模型」──提示、渴望、回應、獎賞

  • 這本書探討的是不變的部分

1. 原子習慣的驚人力量

「複利效應,讓小習慣造就大不同」

  • 人很容易高估一個決定性瞬間的重要性,也很容易低估每天都做些小改善的價值

  • 造就成功的,是日常習慣,而不是千載難逢的轉變。

  • 好習慣讓時間成為你的盟友,壞習慣讓時間與你為敵。

「建立持久的習慣為何這麼難?」

  • 在任何追尋的前期或中期,常常出現所謂的「失望之谷」──你期待有線性進展,但在前幾天、幾週,甚至幾個月,效果都很不顯著,令人感到挫敗。

  • 強大的成果總是姍姍來遲。

「別管目標,專注於系統就好」

  • 目標是你想要達到的成果,而系統是讓你達到那些成果的過程。

  • 想要更好的成果,就不要管目標了,把焦點放在系統上就好。

  • 目標有助於確立方向,但系統是進步的最佳解答。如果花太多時間思考目標,卻花太少時間設計系統,會浮現許多問題。

問題一贏家跟輸家擁有同樣的目標

問題二目標達成不過是短暫的改變

  • 目標的達成只能暫時改變你的生活。

問題三目標限制了你的快樂

  • 系統優先的心態提供了解藥。當你愛上過程,而非產物,就不必等到獲得自己的許可才能快樂。

問題四目標與長期進步互相矛盾

  • 最後,目標取向的心態可能造成一種「溜溜球效應」。許多跑者連續努力數月,但衝過終點線之後,就停止訓練了。

  • 到頭來,progress(進步)的必要條件,是對 process(過程)的投入。

「原子習慣的系統」

  • 本書的核心主旨之一,就是教你聚焦於整體系統,而非單一目標。這也是「原子」一詞背後較為深層的意義之一。

  • 原子習慣指的是微小的改變、微不足道的增長、百分之一的改善。

  • 習慣雖小,力量無窮,這便是「原子習慣」一詞的真義

「本章總覽」

  • 習慣是「自我改善」這件事的複利。每天進步百分之一,長久下來,進境可觀。
  • 習慣是一把兩面刃,能載舟亦能覆舟,因此了解細節是必要的。
  • 在跨越關鍵門檻之前,小改變往往看似無足輕重。所有複利過程的強大成果總是遲來,你要有耐性。
  • 原子習慣是構成大系統的小習慣。如同原子是分子的組成單元,原子習慣是建構非凡成果的元件。
  • 想要更好的結果,就別管目標設定,而是專注於你的系統。
  • 決定你成功或失敗的,不是你的目標,而是你的系統。

2. 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,是改變身分認同

  • 改變習慣之所以如此具有挑戰性,原因有二:一,我們試圖改變的東西不對;二,我們試圖改變習慣的方式不對。

  • 第一個錯誤是試圖改變的東西不對。要了解我的意思,必須知道改變的發生分成三個層次,你可以想成洋蔥的三層皮。

第一層是改變結果。

第二層是改變過程。

最深的第三層是改變身分認同。

  • 結果關乎你得到什麼,過程關乎你做了什麼,身分認同則關乎你相信什麼。

  • 問題在於改變的方向。

  • 許多人在展開改變習慣的過程時,都把重點放在想要達成什麼。這會將我們引至以結果為基礎的習慣。替代做法是建立以身分認同為基礎的習慣──在這種方式下,我們一開始就把重點放在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。

  • 每個行動系統的背後都是一個信念系統。

  • 一組信念與假設形塑了系統,習慣背後存在著一個身分認同。

  • 你也許想要更有錢,但倘若你的身分認同就是個傾向消費而非創造收入的人,你就會一直被吸引去花錢,而不是賺錢

  • 你也許想要變得更健康,但倘若你繼續把舒適擺在成就之前,你便會選擇放鬆而非訓練

  • 你有新的目標與新的計畫,但你還沒改變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。

  • 內在動機的終極型態,就是讓習慣成為身分認同的一部分。覺得自己是想要這樣的人是一回事,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又是另一回事。

  • 反覆對自己述說同一個故事,多年下來就很容易陷入這個心理慣例,認為它就是事實。

  • 然而長遠來說,未能維持習慣的真正原因,都是被你的自我形象阻攔。

  • 想要成為最好的自己,就要持續編輯、修訂自己的信念,升級並拓展你的身分認同。

「改變身分認同的兩個步驟」

  • 習慣就是身分認同的具體化。

  • 有愈多證據支持某個信念,你愈會深信不疑。

  • 我並非一開始就是個作家,而是透過習慣成為一名作家。

  • 當然,習慣並非影響身分認同的唯一因素,但因為頻率的關係,它們往往是最重要的因素。

  • 藉由提供新身分的證據,小習慣可以造就有意義的差異;而當一個改變有意義,它實際上就是一個大改變。

  • 要改變你是什麼樣的人,最實際的方法就是改變你做的事。

1.決定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。

2.透過生活中的小勝利來向自己證明。

  • 以身分認同為基礎的習慣這個概念是一塊敲門磚,引出本書另一個關鍵主題:回饋迴路。

  • 焦點永遠都要放在成為某一種人,而非得到某一種成果。

「習慣會讓你變成你想要成為的人」

  • 第一個步驟不是什麼,也不是如何,而是什麼樣的人。

  • 習慣可以幫助你達成上述這些,但根本上,習慣的精髓並非擁有,而是成為。

「本章總覽」

  • 改變分為三個層次:成果改變、過程改變,以及身分認同改變。
  • 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,就是把焦點放在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,而不是想要達到什麼成果。
  • 你的身分認同源自你的習慣。每個行動都是一張選票,投給你想要成為的那種人。
  • 要成為最好的自己,就必須持續編輯、修訂自己的信念,升級並拓展你的身分認同。
  • 習慣之所以重要的真正原因,不是因為可以讓你得到更好的成果(雖然確實有這個功效),而是因為可以讓你改變對自身的信念。

3. 四個簡單的步驟,讓你建立更好的習慣

  • 桑代克如此描述學習的過程:「帶來可喜後果的行為往往會被重複,而帶來可厭後果的行為比較不可能被重複。」

「習慣可以讓你騰出自由思考與創意所需的心理空間」

  • 所謂習慣,就是重複次數多到足以自動化的行為。

  • 碰巧遇上意料之外的獎賞後,你下次就會變更策略。大腦會立刻開始記錄獎賞出現之前的行為。等一下,這感覺真棒。我在這之前做了什麼?

  • 所謂習慣,就是針對規律遇上的問題與壓力的一組自動化解決方案。

  • 科學家傑森.瑞哈所言:「習慣不過是環境中反覆出現的問題的可靠解決之道。」

  • 習慣減輕了認知負荷,釋出心智容量,好讓你把注意力分配給其他任務。

  • 習慣不會限制自由,而是創造了自由。事實上,沒能掌握習慣的人往往擁有最少的自由。少了良好的財務習慣,你永遠在操心下一餐的著落;少了良好的健康習慣,你會永遠缺乏活力;少了良好的學習習慣,你會一直感覺自己追不上別人。

「習慣形成的四步驟」

  • 提示、渴望、回應、獎賞

  • 我們因為兩個目的追求獎賞:一,獎賞滿足我們;二,獎賞教育我們。

  • 這四個步驟合在一起,形成了一個神經學上的回饋迴路──提示、渴望、回應、獎賞;提示、渴望、回應、獎賞──最終讓你建立了自動化的習慣。這樣的循環被稱為習慣迴路。

「適用於任何領域的行為改變四法則」

每當你想要改變一個行為,只要自問:

  • 1.我要怎麼讓提示顯而易見?
  • 2.我要怎麼讓習慣有吸引力?
  • 3.我要怎麼讓行動輕而易舉?
  • 4.我要怎麼讓獎賞令人滿足?

「本章總覽」

  • 習慣就是重複次數多到足以自動化的行為。
  • 習慣的終極目標,就是用最少的能量與努力解決生活中的問題。
  • 所有習慣都能被分解為包括提示、渴望、回應、獎賞等四步驟的回饋迴路。
  • 行為改變四法則是一組能幫助我們建立更好習慣的簡單規則:一,讓提示顯而易見;二,讓習慣有吸引力;三,讓行動輕而易舉;四,讓獎賞令人滿足。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
使用 Hugo 建立
主題 StackJimmy 設計
發表了128篇文章 · 總計63.96k字
本站已運行
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