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錄
|基本原理| 為何細微改變會帶來巨大差異?
以下是我從書中提取出來,對我來說,是不錯的句子。 全出自《原子習慣》https://readmoo.com/book/210109063000101
2. 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,是改變身分認同
改變習慣之所以如此具有挑戰性,原因有二:一,我們試圖改變的東西不對;二,我們試圖改變習慣的方式不對。
第一個錯誤是試圖改變的東西不對。要了解我的意思,必須知道改變的發生分成三個層次,你可以想成洋蔥的三層皮。
第一層是改變結果。
第二層是改變過程。
最深的第三層是改變身分認同。
結果關乎你得到什麼,過程關乎你做了什麼,身分認同則關乎你相信什麼。
問題在於改變的方向。
許多人在展開改變習慣的過程時,都把重點放在想要達成什麼。這會將我們引至以結果為基礎的習慣。替代做法是建立以身分認同為基礎的習慣──在這種方式下,我們一開始就把重點放在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。
每個行動系統的背後都是一個信念系統。
一組信念與假設形塑了系統,習慣背後存在著一個身分認同。
你也許想要更有錢,但倘若你的身分認同就是個傾向消費而非創造收入的人,你就會一直被吸引去花錢,而不是賺錢
你也許想要變得更健康,但倘若你繼續把舒適擺在成就之前,你便會選擇放鬆而非訓練
你有新的目標與新的計畫,但你還沒改變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。
內在動機的終極型態,就是讓習慣成為身分認同的一部分。覺得自己是想要這樣的人是一回事,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又是另一回事。
反覆對自己述說同一個故事,多年下來就很容易陷入這個心理慣例,認為它就是事實。
然而長遠來說,未能維持習慣的真正原因,都是被你的自我形象阻攔。
想要成為最好的自己,就要持續編輯、修訂自己的信念,升級並拓展你的身分認同。
「改變身分認同的兩個步驟」
習慣就是身分認同的具體化。
有愈多證據支持某個信念,你愈會深信不疑。
我並非一開始就是個作家,而是透過習慣成為一名作家。
當然,習慣並非影響身分認同的唯一因素,但因為頻率的關係,它們往往是最重要的因素。
藉由提供新身分的證據,小習慣可以造就有意義的差異;而當一個改變有意義,它實際上就是一個大改變。
要改變你是什麼樣的人,最實際的方法就是改變你做的事。
1.決定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。
2.透過生活中的小勝利來向自己證明。
以身分認同為基礎的習慣這個概念是一塊敲門磚,引出本書另一個關鍵主題:回饋迴路。
焦點永遠都要放在成為某一種人,而非得到某一種成果。
「習慣會讓你變成你想要成為的人」
第一個步驟不是什麼,也不是如何,而是什麼樣的人。
習慣可以幫助你達成上述這些,但根本上,習慣的精髓並非擁有,而是成為。
「本章總覽」
- 改變分為三個層次:成果改變、過程改變,以及身分認同改變。
- 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,就是把焦點放在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,而不是想要達到什麼成果。
- 你的身分認同源自你的習慣。每個行動都是一張選票,投給你想要成為的那種人。
- 要成為最好的自己,就必須持續編輯、修訂自己的信念,升級並拓展你的身分認同。
- 習慣之所以重要的真正原因,不是因為可以讓你得到更好的成果(雖然確實有這個功效),而是因為可以讓你改變對自身的信念。